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厉害了!陕西自贸区新增注册市场主体1.48万余户

  勉县元墩镇喇家寨光伏扶贫产业园。 资料图片

  西电宝鸡电气有限公司产品生产线。 记者 袁景智摄

  西安市高新区。 记者 袁景智摄

  原题: 陕西:三大攻坚 推动发展行稳致远

  2017年以来,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上,陕西以改革为发力点,多措并举,探索前行:

  金融发力,在助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支持新兴业态发展的力度和广度前所未有,陕西经济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

  产业脱贫,因地制宜实施的产业扶贫项目,推动了一、二、三产业蓬勃发展,补齐了农村发展的短板,拓宽了百姓增收致富的路子;

  污染防治,一系列改革措施优化了产业布局、革新了行业技术,绿色发展,减少了污染排放,让城乡更加宜居。

  中央多次部署强调,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跨越的关口。对处于追赶超越的陕西而言,打好三大攻坚战意义更重要: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让三秦儿女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追赶超越要的是有速度的追赶,有质量的超越。打好三大攻坚战,陕西势在必行。

  做好金融工作 助力经济转型

  2017年,陕煤集团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一年。

  实现利润105亿元,优质煤炭产能占比达95%,煤、化、钢三大主业历史性同时盈利;陕西首个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员工持股企业在集团诞生;债转股工作先声夺人,已落地债转股资金规模居全国之首。

  “通过去产能、债转股等多项举措,陕煤集团已经进入发展新阶段,由治亏创效阶段转向改革提升阶段;由规模速度型增长阶段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阶段。”陕煤集团董事长杨照乾说。

  陕煤集团的快速转型,离不开金融鼎力支持。“发挥金融引领作用,推动经济发展为存量风险化解争取时间,腾挪空间,这是我省2017年依托金融化解风险的一个典型举措,也是我省通过金融助力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3月20日,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货币信贷处工作人员陈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特别是防范金融风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2017年以来,我省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引导和推动省内企业探索市场化降杠杆的可行方式,大力促进债转股业务发展,当年陕西省债转股落地金额约占全国总规模的一半。

  截至今年2月初,陕西的省属企业已签约市场化债转股项目8个,签约金额1800亿元,落地资金454亿元。通过债转股的方式去杠杆,企业负担大大减轻,盈利能力显著增强,陕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稳致远。

  与此同时,金融在优化经济布局调整、助力新兴产业发展上的影响力显著增强。2017年,陕西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同比增长49.2%,有效支持了住房金融需求;全省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明显,分别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1和8.6个百分点;精准扶贫方面的贷款额达到1221.8亿元,同比增长39.7%。金融之“水”更好地流向了有需求、有潜力的实体经济。

  特别是在支持陕西自贸区建设上,我省先后出台了金融服务自贸区建设的多项实施意见和细则,主动对接银企需求。截至今年3月底,陕西自贸区新增注册市场主体1.48万余户,新增注册资本3478.05亿元。

  以做好金融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性、科学性、持续性,良好的金融秩序,带来了良好的经济秩序,陕西正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产业就业发力 补齐发展短板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而精准脱贫的根本还要靠产业就业。

  “以前在老家,啥都不方便,现在搬到社区,白天在工厂上班,下班后去广场跳舞,美得很。”3月19日,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居民程云高兴地说。

  程云是锦屏社区的搬迁群众,也是社区工厂的员工,一个月有2500元的收入。程云享受到这一切正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实施。

  “搬迁群众最大的顾虑是后续生存问题。搬迁之初,我们都会和群众签订搬迁安置、就业创业、旧宅基地腾退三项协议,让他们知道自己搬到哪里,收入从哪儿来,心里更有底。”平利县移民办主任范小东直言,社区工厂让搬迁群众实现了就业、顾家两不误,也让他们稳定脱贫。如今,平利县11个镇43个安置点建成社区工厂62家,就业4500余人。

  社区工厂是我省就业脱贫中的一种模式。为了确保搬迁群众就业脱贫有专岗,我省实施了转移就业拓展、自主创业扶持等六大工程,各类资源、资金向就业扶贫聚拢,全省贫困地区建成社区工厂和扶贫车间260个,配套产业园区190个,劳动力转移就业36.21万人。

  过去的一年多,我省还依托资源禀赋,发挥优势特色,新增苹果种植面积近20万亩、猕猴桃4.6万亩、茶叶5.5万亩、中药材105万亩,发展生猪、肉羊、奶山羊等特色畜牧业适度规模和标准化养殖13万户,近40万户贫困户受益。

  农业加工企业快速崛起。我省在56个贫困县(区)新建农产品初加工设施1090座,果蔬贮藏库600多座,新增贮藏能力4万吨;培育15个国家级优秀品牌和80个省级果品优秀品牌,脱贫基础进一步夯实。

  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0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5.6亿元,带动超过5万人脱贫;贫困县电商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贫困县网络交易综合指数位居全国第10位,促进10万余户贫困户多环节增收……

  省委书记胡和平多次强调,要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伴随脱贫攻坚深入推进,陕西以产业促脱贫,以产业谋发展,全力破题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

  2020年前,陕西力争再发展100万亩矮砧苹果、100万亩猕猴桃、100万亩茶叶、100万亩设施蔬菜、100万只奶山羊、100万亩林果基地,让扶贫产业特色更强,覆盖面更广,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推动绿色发展 护航碧水蓝天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污染防治,正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的关键之举,其根本之道在于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

  “有了天然气,不仅做饭洗澡更方便,冬季取暖也不用烧煤了。”铜川市王益区川口村村民石根荣高兴地说。川口村位于铜川市王益区南端,属典型的城中村。由于没有配套取暖设施,村民大多采用蜂窝煤取暖。这严重影响了区域空气质量。

  2017年,川口村整村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村民们全部用上天然气。工程实施后,川口村每年可削减生产生活用煤200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4.2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4吨。

  推行清洁能源使用,加快空气环境质量改善,川口村在全省并非个例。

  去年以来,我省通过持续削减关中地区煤炭消费,着力推进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全面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利用等举措,还百姓碧水蓝天,也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结构优化。截至去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减煤280万吨,城乡散煤治理846万吨;陕南、陕北30万千瓦(关中10万千瓦)以上煤电改造工作全面开展,目前已完成改造578.4万千瓦;全省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达到1250万千瓦。全省优良天数平均238.5天,同比增加了8.3天。

  以工业领域绿色改革为引领,摒弃陈旧发展方式,绿色发展的理念在陕西播种开花。如今,三秦大地,绿色农业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绿色服务业要打造金融、物流、商贸、会展等区域中心和旅游服务集散地;绿色生活方式渐成习惯……陕西人努力成为“绿色生活”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从一产、二产到三产,陕西紧盯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深挖根源、综合施策,让绿色发展成为消费升级、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眼下,新一轮蓝天保卫战已经打响,陕西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硬举措,打造三秦大地更美的碧水蓝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打好三大攻坚战,就是要让重大风险得以化解,让深度贫困难题得以攻克,让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自觉,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陕西必将鼎力出彩。 (记者 乔佳妮)

  啃下“硬骨头” 决胜小康路

  记者 乔佳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贵在“全面”,难在“全面”。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任务。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补齐全面小康最大短板、民生福祉持续增进,三大攻坚战的每一项都关乎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大局。因此,打好三大攻坚战,是高质量发展阶段、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当前,陕西取得巨大成就,迈上了新台阶。实现生产总值2.18万亿元,增长8%,突破2万亿元大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8万元和1.02万元,增长8.3%和9.2%。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陕西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各领域不同程度存在,群众收入依然偏低,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等,这些都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答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必须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防风险、补短板、强弱项。

  “金融稳,经济稳”。充满活力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稳定的金融秩序支撑。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首要的就是防范金融风险,要以坚守主业、服务实体经济为基石,主动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部署,紧扣“三去一降一补”任务,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要以金融改革助力经济优化升级,让全省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精准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坚持精准方略,落实“两不愁、三保障”要求,不断提高帮扶措施的系统性、协同性和针对性,切实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要完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稳定就业。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攻克“坚中之坚”,开展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提高扶贫质量与效果,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污染防治,既关乎经济发展,也关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要继续以关中治污降霾为重点,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以秦岭保护为重中之重,全面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工作;以柔性治水和创建国家公园为突破,系统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运输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步入新时代,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钉钉子精神担当尽责,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努力创造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发展实绩,让全省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